Saturday, May 26, 2012

严密监视下 随时惊吓中

昨天(5/24/2012)凌晨5:30 am 离家出去慢跑,在5:55 am 左右,到达离家一个多英里的公园 Carriage Hill Park。我在公园旁边的人行道上,左边是公园草地,右边是几户人家。具体如下图所示,我当时的位置在图中公园边的人行道上向前慢跑。


突然,马路对面离我最近的一家门口(地址:1718 Valley Oaks Drive, Gilroy, CA 95020,上图红车再往前一家。)停在drive way 上的一部大卡车轰然发动,吓我一跳。停下来看,这部卡车开到门前的Valley Oaks Drive上,然后再退回到原来所在的driveway上。四个动作:发动、前进2米、再倒退2米、熄火,在半分钟内依次完成。然后司机开车门下来,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没穿鞋只穿袜子。见我正望着他,迅速回避眼光接触毫无表情地转身往家门口走。我问他,“Are you OK?” 他不作声。我再说,“Good morning!” 他边走边回答,“Good morning!” 仍然不回头。 

这类事情每天都会连续发生几起,会不会是偶然碰巧了?不可能。从概率论的观点来看,发生这样的一起单独的“偶然碰巧”事件,其概率在0.1%左右,连续3次的概率就是10的9次方分之1,比中乐透大奖的概率还要小。不可能我最近两个星期内每天都中乐透大奖。肯定是有意安排的。

目的是什么?幕后主持者送给我两个信息:

  1. 你在我们的严密监视下;
  2.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惊吓你。

Friday, May 25, 2012

尊严是贯通中西的桥梁

1、您认为儒、道、墨等中国思想传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尊严思想,能否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这几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三个门派中,我把儒家作为人格尊严思想的主体,因为儒家君子是最丰富也最富于现代启示的人格形象。道家和墨家学说则是从各自的角度对传统儒家人格的一种纠偏和补充。儒家尊严学说的起点在于人性善,也就是人生来有“良知良能”;人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人的价值体现在与生惧有的尊贵潜能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后天品性。君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良知良能发展成实际品性、行为、成就的过程。在儒家看来,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虽然儒家认为人性都是善的,甚至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但是人的后天成就因为努力、机会、运气等种种因素注定有高低,因而现实中的人格必然是不平等的。儒家因此而认可等级社会,尤其是认定人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在成年后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国家的目的是让“君子”出来统治,“小人”只能接受统治。但是这种简单化的二分法认识论不符合人性实际,而且也忽视了制度的作用。制度不健全,“君子”也会做坏事。另外,虽然衡量人类行为的标准是“天道”,其实“天道”基本上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儒家的人格发展观是紧密镶嵌在社会中的,主要以人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承认为衡量标准。这样就容易使儒家教义教条化,同时让人埋没于社会义务而丧失自我。 作为一种平民学说,墨家从平等的角度纠正了儒家的等级秩序观。墨家功利主义不仅有助于纠偏儒家礼制的繁文缛节,而且也承载着中国民主社会的希望。可惜这种积极进取的学说自公元七世纪就销声匿迹了,直到很晚才被重新发现。道家则崇尚人的原始自由,试图将人从社会义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儒学或多或少糅合了儒、道两家思想,但是传统道家其实只有消极自由,没有积极的政治自由。这也就注定了从现代眼光看,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是残缺不全的。 2、是否可以把中国历史上不同流派关于人的尊严的不同思想重新整合到一起来,建立一种新的关于人的尊严的思想,在今天更好地发挥作用? 写作《尊严》的目的正是在于吸取不同学派的精华,建构一个既能延续中国文化传承、又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核心概念。道家主张个人自由,墨家崇尚社会平等和普遍福利,儒家则坚持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几种学说不仅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体现了尊严的不同面向,譬如儒家注重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成就,但是不是就一定要把自己解释成做一个只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奴隶,而忽视自己作为道德主体的独立性呢?我们知道,儒家其实是反对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是不是就要按照某种标准认定的社会成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以此决定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呢?受教育程度不高是否就意味着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呢?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各个学派内部都有很大的解释空间,没有必要因为历史实践的局限而囿于某种一成不变的定见。因此,几种古典思想学派之间是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的,它们融合在一起能够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人格。 《尊严》一书试图论证,几种学说共享一个基本命题:每个人都是目的,而非仅仅是实现其它目的之手段。几种学说都已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人应该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而不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 3、您论证了“礼是更高的法”这一观点,提出礼治对法治的建立与维持必不可少。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治?如何重建礼治? “礼是更高的法”是对“礼”的学理定位,因为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礼治”和“法治”是对立的,其实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礼”和“法”本质上都是规则,只是一个是由社会维持的规则,一个是由国家维持的规则,两者之间也长期存在相互融合的趋势。在内容上,“礼”比“法”更为丰富,也更加人性化,因为古代法其实就是惩罚人民的刑法。礼治和法治不仅不对立,而且对于法治来说是不可少的,因为如果社会没有遵守规则的精神,那么国家也不可能实施规则。今天中国法治之所以实现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本身没有规则意识。 另一方面,礼治的背后是德治。孔子也不止一次说过,“礼”的本质不在于装模作样走程序或铺张浪费搞排场,而在于仪式背后的道德意涵。遵守礼仪本身是对“礼”所代表的道德规则的信仰和服从。《尊严》一书花了比较大的篇幅,用西方主流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其预言的社会困境论证,法治是不可能建构在一个法家崇尚的道德真空中建构起来的。《孟子》开篇和梁惠王的对话已经道出了其中的基本逻辑。 当然,传统的“礼”大部分都已过时,至少现代人感到很陌生,因而我们需要带着古人的礼治精神重构当代的“礼”,也就是人民认同的社会和国家基本法。其实“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礼”是“仁”的实践和表述,两者表达的共同意思都是对人的敬畏与尊重。传统的“礼”据说是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统治人民的,当代的“礼”(宪法)则需要征得全社会的同意。 4、西方有关人的尊严的思想传统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中西方关于人的尊严的重要思想之间有何异同? 虽然基督教神学家几个世纪之前就提出了人格尊严思想,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尊严概念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权利话语牢固占据着主流地位。其实基督教虽然认为人有“原罪”,却也有上帝按自己的映像造人的故事。犹太教甚至伊斯兰教中也有相当丰富的尊严思想,只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使之带上不同内涵。我认为,尊严概念能为沟通中西方文化提供一个桥梁,关于人格尊严的哲学对话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种适合人类全体的道德信仰。我也相信,在这场世界哲学对话中,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学派能够对全球伦理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借鉴过程中,中国也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 5、您的论著以中西融合为特色,比如您借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法治思想进行了较有说服力的批判,能否谈谈如何援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开展国学研究? 道德和宗教信仰以至关重要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目前世界几大主流道德或宗教信仰之所以能够大浪淘沙,至今拥有众多信徒,是因为它们对其所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和儒家道德学说对凝聚几千年中国社会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样。道德学说和宗教信仰的宗旨是纯粹的,应该为道德而道德、为信仰而信仰,但是世俗社会却不能不关心特定学说或信仰的社会价值。我论证了法家的纯粹理性主义理论是自相矛盾的,法治秩序需要道德信仰的支撑才能建构起来,但是究竟哪种信仰对人类的幸福生存和发展更加有利?这就需要对道德信仰及其社会作用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道德体系的实用价值进行评判。如果一种道德学说不足以让人安生立命,政治学说不能给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那么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在十九世纪,基督教在西欧一度呈现出衰落趋势,霍布斯、卢梭、休谟、斯密、边沁等思想家都曾设想要建立不同版本的“道德科学”,用一种理性设计的“世俗宗教”(civil religion)替代基督教。但是受制于传播力度等因素,世界多数人口仍然为少数几种传统宗教信仰所控制。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必然会发生激烈碰撞,因而建立普世伦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如果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权力斗争不受任何底线伦理的控制,那么就和一个国家不受任何道德约束一样,必然陷入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全球伦理的建构不可能单方面依赖特定地域或人群的道德或宗教信仰,而必须寻求世界主要信仰的最大公约数,并在道德科学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最有利于人类和谐生存的社会信仰。 和西方不同,中国传统信仰带有强烈的世俗倾向。儒家(尤其是荀子)道德学说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成分,往往用社会后果论证特定伦理体系(如礼制)的必要性,只不过这种论证在今天看来比较原始和粗浅,并往往流于教条程式。既然理性的道德伦理体系并非简单的教条信仰,而是带有服务于人类幸福的终极目的,它们的社会合理性必须受到社会科学检验。在历史上,儒家伦理对于凝聚中国社会、延续华夏文明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伦理核心的合理性已经受到历史检验,但这显然不是说每一条道德戒律对于当今社会都有积极功效。虽然五四运动对儒家传统的激烈抨击矫枉过正、有失公允,但是它表明一个长期不受检验的伦理体系很容易蜕变成僵化教条。 6、您的书中提到多位西方汉学家(如门罗)的观点,在儒学的现代意义研究上,海外汉学界迄今为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中国学者应该如何向它学习? 海外汉学家给我的印象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把握未必最地道,但是视角很独特。从从一个以分析见长的传统来看中华文明,总能提供新颖的启示。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容易囿于传统话语,不加反思和质疑地接受传统成见。中国学者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和外国学者交流,共同促进儒学的创新。 http://zhangqianfan.blog.caixin.com/archives/41068 O

Monday, May 21, 2012

 刘瑜: 他们的底线在哪里

最近我在读曼德拉的传记,这本700多页的曼德拉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个反政府50年、坐牢近30年、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在落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 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说: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有开始跑步,反而放慢了脚步。狱警勃然大怒:“听着,我们可以杀了你,你的家人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些什么!”曼德拉答道:“你们有你们的职责,我们也有我们的。”边说边慢悠悠地走到了牢房里。狱警只好灰溜溜地跟了进去。 另一次情况更奇特。那是1975年,曼德拉关押在卢本岛的第12年。那天他因妻子温妮来访事和监狱长普林斯发生了争执。争执中,普林斯对温妮出言不逊,把曼德拉给惹火了。“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绕过桌子向他走去。普林斯向后退去,但我及时控制住了自己,忍住了没有用拳头而只用言辞教训了他,我是个反感说脏话的人,但是那天我违背了自己的准则。”注意,在这段描述中,曼德拉是那个几乎动手打人的人,而监狱长则在惊恐中“向后退去”。 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第一,南非那些种族主义者是坏人,因为他们把一个反种族隔离的斗士给关进了监狱;第二,他们又坏得不成气候,因为他们还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随便打人。当坏人在使坏但又坏得不成气候时,好人就有了可乘之机。曼德拉就是在种族主义者的道德之下、底线之上的这块空地上施展身手,领导南非人民“站起来了”。 我为什么会对曼德拉有没有被打这个细节特别留心呢?这是因为最近“打人”是近来一些热点事件的关键词。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有个叫倪玉兰的律师因为抵制强制拆迁被打成终身残疾,还有湖北穿着法袍上访的冯缤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再联想到几年前魏文华因用摄像机摄录野蛮城管被当场打死,孙志刚因为没带身份证被打死,以及近年无数离奇的“看守所死亡”事件……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有些人是没有底线的。 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有底线。底线对不同的人来说,高低当然不同。比如拿吃东西这事来说纯素食主义者,出于动物保护理念,不但不吃肉,连鸡蛋牛奶都不吃;素食主义者次之,底线是不吃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肉还是要吃的,但是如果该肉来自于可爱的小猫小狗时,就会忍不住皱起眉头;对于很多人来说,吃点狗肉也没关系,但是听说有人敲开活猴子的脑袋吸脑髓或者把狗熊终身囚禁每天插管子取胆汁, 最近我在读曼德拉的传记,这本700多页的曼德拉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个反政府50年、坐牢近30年、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在落到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 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说: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有开始跑步,反而放慢了脚步。狱警勃然大怒:“听着,我们可以杀了你,你的家人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些什么!”曼德拉答道:“你们有你们的职责,我们也有我们的。”边说边慢悠悠地走到了牢房里。狱警只好灰溜溜地跟了进去。 另一次情况更奇特。那是1975年,曼德拉关押在卢本岛的第12年。那天他因妻子温妮来访事和监狱长普林斯发生了争执。争执中,普林斯对温妮出言不逊,把曼德拉给惹火了。“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绕过桌子向他走去。普林斯向后退去,但我及时控制住了自己,忍住了没有用拳头而只用言辞教训了他,我是个反感说脏话的人,但是那天我违背了自己的准则。”注意,在这段描述中,曼德拉是那个几乎动手打人的人,而监狱长则在惊恐中“向后退去”。 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第一,南非那些种族主义者是坏人,因为他们把一个反种族隔离的斗士给关进了监狱;第二,他们又坏得不成气候,因为他们还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随便打人。当坏人在使坏但又坏得不成气候时,好人就有了可乘之机。曼德拉就是在种族主义者的道德之下、底线之上的这块空地上施展身手,领导南非人民“站起来了”。 我为什么会对曼德拉有没有被打这个细节特别留心呢?这是因为最近“打人”是近来一些热点事件的关键词。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有个叫倪玉兰的律师因为抵制强制拆迁被打成终身残疾,还有湖北穿着法袍上访的冯缤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再联想到几年前魏文华因用摄像机摄录野蛮城管被当场打死,孙志刚因为没带身份证被打死,以及近年无数离奇的“看守所死亡”事件……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有些人是没有底线的。 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有底线。底线对不同的人来说,高低当然不同。比如拿吃东西这事来说纯素食主义者,出于动物保护理念,不但不吃肉,连鸡蛋牛奶都不吃;素食主义者次之,底线是不吃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肉还是要吃的,但是如果该肉来自于可爱的小猫小狗时,就会忍不住皱起眉头;对于很多人来说,吃点狗肉也没关系,但是听说有人敲开活猴子的脑袋吸脑髓或者把狗熊终身囚禁每天插管子取胆汁,多半也会感慨两句“没人性”……令人困惑的是那些对敲开活猴子的脑袋或者把狗熊变成胆汁机无动于衷的人,这些人,他们的底线在哪里呢? 同样,政治操守的底线对于不同的人高低也不同。比如,有的人底线比较高,可以为他人的痛苦——比如走失的黑窑民工或无处伸冤的访-民——奔走呐喊,可谓“主动行善”;有些虽无心做个维权活动家,但至少洁身自爱独善其身,可以说“不行善亦不作恶”;有些人则属于“被动作恶”,在体制内随波逐流,能升官升官,能发财发财,能混注水文凭混注水文凭......但即使是这种人,要让他去打残一位女士打死一个路人,多半也会摇头……那么,那些把倪玉兰、孙志刚、魏文华打残打死的人,那些“主动作恶”的人,他们的底线在哪里呢? 我对那些没有底线的人很好奇。对于这些人,我的好奇甚至多于愤怒。比如,那些打残倪玉兰甚至不允许她使用拐杖的人看着她每天在地上爬行时,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呢?比如,一个法官给“发帖犯”范燕琼判刑甚至不允许瘫痪的她取保候审时,脑子里又在想些什么呢?每次我试图想象这些人的心理活动时,眼前就出现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些人小时候也爱吃冰淇淋吗?他们每个脚的脚趾头会不会是8个呢?以及,他们会不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从脑袋里掏出一个插头来充电呢? 相比之下,曼德拉要幸运多了。不但狱警不敢动他,很多“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简直是他的卧底。1956年政府以叛国罪起诉他时,审了4年,最后法官f竟本着司法独立的原则宣布他无罪。1964年政府再以煽动暴力罪起诉他时,这次因为他组织武装斗争证据确凿,法官宣布其有罪,但也顶住压力未判其死刑从而保住了“革命的火种”。有一次庭审之前,公诉人突然撂摊子不干了,他跑过去跟曼德拉握手,说:我鄙视我所做的事情,我不想把你给送到监狱里去。 “我鄙视我所做的事情”。显然,这些人在制度中随波逐流时,漂着漂着突然触到了一种叫做底线的东西。他们低头一瞧,这是哪儿呀?再伸手一看,这上面都沾满了什么东西?于是他们想,老子不干了。这种“老子不干了”的底线时分,很多人都遭遇过。电影《他人的生活》里,韦斯勒当了20多年特务,在被其窃听对象真挚的爱情打动之后,遭遇了这个时刻。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当托马斯被当局要求自我批判时,也遭遇了这个时刻。当然,我们知道,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遭遇这个时刻,他们在作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春风得意马蹄疾。 有位小说写手曾悲悯地写道,这个世界上并无一人值得鄙夷。不那么悲悯的我却觉得,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些人令人鄙夷。对这些人,这些穷尽其灵魂也听不到“咯噔”一声的人,我又好奇又鄙夷。 来源:《读者》杂志2011年第21期

Wednesday, May 16, 2012

吴思: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

.......   沙特霍夫先生在介绍基金会任务的时候说:“纳粹时代不是法治国家,所有人的权利都受到侵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支持人权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人的尊严的保护。这是我们从历史教训中得来的。”德国人把这条最重要的历史教训写在了宪法的开端。     《基本法》第一章:基本权利     第一条:人的尊严     1、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一切国家权力的义务。     2、德国人民信奉不可侵犯的和不可转让的人权是所有人类社会、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基础。     ——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在纳粹之前的魏玛宪法里,排在第二编。二战后提到开篇的位置,并且增加了“人的尊严”条款,表示这些公民权利先于国家权力。     德国人进一步总结纳粹破坏宪法的教训,规定《基本法》的第一条不得修改,同时建立联邦宪法法院,专门纠正违宪行为。联邦宪法法院设在远离首都的小城卡尔斯鲁厄,与政府和议会全方位保持距离,防止这些权力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侵犯人权和人的尊严。     反过来说,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旦遭受侵犯,就应该得到赔偿。侵犯者则要受到追究。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2041257418.html 吴思: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

Saturday, May 12, 2012

More spies in U.S. than ever

http://www.cbsnews.com/8301-18560_162-57433105/hank-crumpton-life-as-a-spy/
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national/ex-cia-chief-foreign-spies-u-s-cold-war-article-1.1078010

A former top CIA covert officer who ran one of the spy agency's secret domestic networks says there are now more foreign spies on U.S. soil than at the peak of the Cold War. The former officer, Hank Crumpton, who also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IA's Counter-Terrorism Center and led the U.S. response to 9/11, speaks candidly to Lara Logan about his life as a spy on 60Minutes, Sunday, May 13at 7 p.m. ET/PT.

As the chief of the CIA's National Resources Division, the highly-sensitive, secret domestic operation, he conducted counter-intelligence within the U.S. "If you look at the threat that is imposed upon our nation every day, some of the major nation states -- China in particular -- [have] very sophisticated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very aggressive operations against the U.S.," says Crumpton. "I would hazard to guess there are more foreign intelligence officers inside the U.S. working against U.S. interests now than even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he tells Logan. "It's a critical issue."

Also critical in Crumpton's mind is the danger posed by al Qaeda, especially factions operating in North Africa. "I'm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al Qaeda in Yemen, which is fractured as a nation state," he says. "The Sahel, if you look at al Qaeda in Islamic Maghreb, they pose a threat, and in Somalia. Those are the places I'd be concerned," says Crumpton.

Crumpton says al Qaeda could make a comeback in Afghanistan if the U.S. withdraws too quick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reminds him of a "Greek tragedy," he tells Logan. "You've got so many mistakes on the U.S. side, and you've got a feckless, corrupt government on the Afghan side. I am really more pessimistic now than I've been in a long time," says Crumpton.

The retired spy also tells Logan about the early months in Afghanistan after 9/11, when the U.S. effort to topple the Taliban was led by the CIA and about how two administrations' failure to let CIA assets kill Osama bin Lade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dator drones.

Sunday, May 06, 2012

Martin Niemöller:我没有说话 ……


…… 德国整个国家臣服于希特勒的强权,信仰上帝的基督教信众,也对納粹的政治迫害、种族清洗默不作声,甚至教會的牧师也以为服从当权者,可以带来安全。在很多次清洗后之后,其中一位牧师幡然梦醒。他回忆自己的经历时写道:

“他们首先向社会主义者下手,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社会主义者;接着,他们对工会成员下手,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再后来,他们对犹太人下手,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对我下手了,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能为我出声了。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for m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_they_came%E2%80%A6 - by Martin Niemöller

这是这位牧师被捕之后,在自己的囚室里写下的一段忏悔。时间是1945年,世界反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

在纳粹暴行期间,这位牧师曾经享有言论“自由”,在教堂里,他曾经面对无数基督教徒,做过无数次布道演讲。如今,他那些委曲求全、自我审查的演讲,已经与当时的掌声一起烟消云散,唯有他失去自由之后悄然写在纸上的忏悔,经住了岁月的磨洗,流布于德国和全世界各地,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为他赢得一代一代的信众和读者,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沉思。

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他叫马丁•内莫勒(Martin Niemöller)。

更应该记住的是他的忏悔和启示,还有他额头上的皱纹和他质疑的眼神。

图5-1:马丁•内莫勒,后来是德国反纳粹“忏悔教会”的领袖,被纳粹在集中营中关押七年。他的“我没有说话”的文字,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罪恶袖手旁观的忏悔标志和启示。